出版案例
联系方式

电话:15371768851
          17196328279
          0513-88766951
Q Q:1033034685
          377028764
邮箱:gyltscb@163.com
          zhaoxichuanbo@126.com
地址:江苏海安迎宾路8号A座
邮编:226600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林老师)


微信二维码(洪老师)

出版案例

《岁月流沙》

【作者】   【日期】 2019-1-26 19:01:15  

   好作品关注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尤其忠实记录社会底层人们的苦乐悲欢,让作品融入普通民众,让文字更具人情味和温度感,一下子拉近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倾听心底温暖的潮声。大情怀是朴素的,大智慧是日常的。这本文集平和中闪烁着超人的智慧,朴素中展现着生命的底色,显得真实与质朴,宏大而辽阔,是一部值得反复细品的好作品。


【目录】

短篇文集

未来,我不孤单  / 1

阅读悦心约未来  / 3

油诗也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 4

论坛,我们共同的家  / 5

“扬中印象”参观记  / 7

扬中有座太平禅寺  / 10

寻访“培根师范”  / 13

历陵谷沧桑,阅炎凉风霜  / 15

梦圆黄桥  / 17

记录 感恩 奋进  / 18

我是绿岛上空一道美丽的彩虹  / 20

寻寻觅觅,“江洲”来  / 22

扎根江洲,圆梦文学  / 24

走向春天  / 27

让“璀璨”的金星更为璀璨  / 33

牢记党恩,共创未来  / 35

记者节,我们与记者一路同行  / 37

田园秀,庄稼舞霓裳  / 40

城市一片脏与乱,创卫之途路漫漫  / 43

天然气:点燃居民绿色生活  / 45

创卫群众议事会纪实  / 47

万福村的“当家人”  / 53

冬日夕阳情浓浓  / 55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 58

“城中村”的坚强堡垒  / 61

巴丽甲鱼誉江洲  / 63

大炮羊肉  / 65

独味香鳅  / 67

三月,春风里的一路“榴红”  / 69

“恒亮”智勇“刷”天下  / 71

道道茶庄道道味  / 73

“铂金”探秘  / 75

恩泽寒门子,情系夕阳人  / 77

一个亿元企业的成长轨迹  / 83

生命的赞歌  / 87

和王步高老师“相会”  / 89

未曾谋面的老师  / 91

雪  / 93

送花妈妈  / 95

简单与快乐  / 97

校园随拍记  / 99

难忘今天  / 101

春节随感  / 103

一不小心半生去  / 105

其实我并没走远……  / 107

蓝海观影记  / 109

感动  / 111

儿子,加油  / 112

儿子的废品  / 113

我们共拥一片蓝天  / 114

妈妈的电话  / 115

忙碌的中秋节  / 116

第一次亲手换轮胎  / 118

第一次泡温泉  / 119

累了还是昏了  / 120

儿子第一次全程开车  / 121

遗失在别人的幸福里  / 122

睡啊睡,信笔来  / 123

习总书记真好  / 124

奶奶你在干什么  / 125

风雪夜归人  / 126

话说“家教”  / 128

为交警的“违停提示单”喝彩  / 130

有感卒儿“庆幸有你,还有此时时光”  / 131

《周末》,惊喜点点  / 132

成功背后是艰辛  / 133

从学校暴雪通知看政府“民生”  / 134

有感书记市长给网友拜年  / 135

学雷锋贵在“长、常”  / 136

渣土车,一座城市的惊魂  / 138

“断杆”与“实干”  / 140

反映生活,不仅仅是锦上添花  / 142

从“民问”到“问民”  / 144

关于拆迁  / 146

江之源,智慧源  / 147

定好“位”,才能坐好“位”  / 149

城市创卫与河中异味  / 150

少费口舌解释,多下功夫做实  / 151

全民上阵,向污染宣战  / 153

论团队  / 155

用文字的铿锵,叩响生命的华章  / 156

惊魂夺命“渣土车”与交管部门的“一阵风”  / 159

札记:最难写的一篇新闻稿  / 162


诗歌集

贺表妹生日  / 165

怀君  / 165

只剩思念  / 165

珂生日  / 166

春雨愁绵  / 166

蜀山青青  / 167

山水琴瑟  / 167

重阳吟  / 167

赞殡葬改革  / 167

中秋吟  / 168

今天的报纸  / 168

蝶恋花  / 169

园博菊蕊  / 169

秋叶  / 169

秋风柔面  / 169

园博逐香  / 170

江洲娇  / 170

春芽破土  / 170

咏史  / 171

疏影夜  / 171

老母村口迎儿归  / 171

太阳雪  / 171

元宵节  / 172

雨珠  / 172

怀沙泪  / 172

江水浩然  / 172

黄桥  / 173

黄桥归来  / 173

冬咏  / 173

送儿维扬复试寄语  / 173

镜秀三茅  / 174

母亲河边写新篇  / 174

赞邮政  / 174

清明寄哀思  / 174

携高堂  / 175

小荷尖尖  / 175

共老  / 175

蝴蝶情  / 175

雨后清晨  / 176

绕亲侧  / 176

扁舟轻枕  / 176

叹元宵  / 177

春晨  / 177

游维扬  / 177

黄袍娇蕊  / 177

忧己忧天下  / 178

春笋  / 178

冬咏  / 178

文宗阁  / 179

紫金烟云  / 179

秋叶  / 179

园博园菊蕊  / 179

江洲吟  / 180

早春  / 180

中秋吟  / 181

蝉鸣  / 181

清明  / 181

淞沪会战  / 182

昌天下  / 182

孤芳与善长  / 182

如梦令·醉归  / 183

春雨泪  / 183

伴母行  / 183

春晨  / 183

冬咏  / 184

春雨泪  / 184

千珠戏窗  / 184

再登/ 185

怀我念你  / 185

忧己忧天下(七绝)  / 185

深深浅浅  / 186

不舍  / 186

端午吟  / 186

夏雨  / 186

夏日  / 187

云卷舒  / 187

梦相思  / 187

乡愁  / 187

一夜牵挂  / 188

无眠  / 188

星火燃  / 188

镜中人  / 188

早春  / 189

凌云之志  / 189

初夏  / 189

宿雨  / 190

醉南湖  / 190

客江南(古风)  / 190

登山  / 190

芷园天伦  / 191

侍亲  / 191

醉金星  / 191

江南春  / 192

天珠(古风)  / 192

贺儿郎(古风)  / 192

金星驼子桥悲歌  / 193

赞新坝派出所民警  / 193

大纵湖采风  / 193

心飞  / 194

快要崩溃  / 194

最爱不是我  / 195

想起妈妈  / 197

渴望  / 199

故乡之夜  / 200

雪情  / 201

阳光,你来了  / 202

兰花,为您盛开  / 204

前方有雾  / 205

后记

我的早产孩  / 207


【正文】

未来,我不孤单

  乐趣与享受,有相近之意,却又绝非等同。乐趣是爱好,享受是幸福。一年的与书相伴,我得到的是一种无上的幸福。

  一年前的今天,我重新选择了一条业余生活之路,我再度拾起书本,与这位久违的朋友相亲相爱。从此我远离了麻友圈、牌友圈、酒友圈。每天夜深人静时,我会悄悄走进古典文学的殿堂,《论语》《诗经》《古诗十九首》……在质朴的古风中,在雅致的唐诗宋韵里,我虔诚地、小心翼翼地与先哲先知们进行跨越千年时空的心的碰撞。

  一年,365个日夜,每天我都会用一段时间,封闭自我的现实空间,让自己彻底忘却世间的一切尘嚣,我静静地走进古贤哲们的万花筒世界,我像一只小蚂蚁,又像一个刚离开母亲躯体呱呱坠地的初生婴儿,我新奇地睁大眼睛望着大师们一个个匆匆忙忙的背影,你看,浪漫却又充满忧虑的屈原君,醉醺醺飘飘然的李诗仙,长须皓首沉郁寡言的杜诗圣,一生不得志的孟浩然……他们一个个栩栩如生又转瞬即逝。

  学生时代的读书,是为自己的成长也带有父母的梦想与期盼。走上工作岗位,我还是爱读书的,为了排遣远离故土亲人的陌生与孤独,图书馆和书那是我最好的选择与消遣。

  时代的变迁,个人的搏击,从此我也渐渐远离怠慢了我的朋友,无休无止的推杯换盏,真情假意的接待应酬,让我在或清醒或醉意中虚度。偶然的机会,顿然的醒悟,转了一大圈,仿佛我又回到生命里曾经的原点。

  时光向前,永远不知疲倦,她无情,掠走了我的青春流年,让我们的细细青丝染上霜尘,让我们的脸上写上沧桑;她有情,每天给我们一个微笑的太阳,当我们从梦里醒来,她时常不忘给我们留一缕最妩媚的真情温柔,也塞给我们熙熙攘攘的各种喧嚣。夜深人静,弯月伴着星星,透过西窗,她又会追寻着我们灯光下读书的身影。

  一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好心情坏心情伴着年轮旋转交替,每天夜里的片刻安宁,让我拂去心灵的尘埃,再苦再累此时我都能愉悦,我穿梭在历史长河数千年的那段灿烂时光隧道里,那里文曲星、智多星,繁星点点,群星璀璨。渴了,这里自有甘露,我会掬一捧入口,滋润心田。累了,我便席地小憩,这里有深林有箪园,清风明月下他们古意幽幽,这里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还有风吹草低见牛羊。

  冰心玉壶,我在唐诗宋词里不停地寻觅,犹如饥渴的母婴吸吮着慈母的生命乳汁。365个日夜,我不孤单,那一刻,风雨雷电与我无关,灯光舞池与我绝缘,世间繁华我不留恋。一年间,二千一百四十六首古诗词我潜心品味,或低吟或浅唱或高歌,我听到了圣师们的心跳,我嗅到了他们的灵气真味,我倾听他们,如痴如醉,梦里挑灯,我与他们一起心醉神舞。他们不长的文字,变幻莫测的短短节奏,真真切切滋润着我的干枯心田,荡涤着我虚空灵魂的渣滓,敲打着我的无知轻狂,当然,他们也不时给我捎来片片温情,他们会轻轻拂却我生活里的小小忧伤和失意。

  昨天又路过一个书摊,不禁驻足,毫不犹豫又带回两袋共九本古籍,九本书拎在手里沉甸甸的,却很踏实,我很开心满足,这样的情形一年会有几次。有朋友问我,你来得及看吗,我笑不作答,其实,我把她们带回家,一是阅读,二是收藏,她们将是我的终身伴侣,有她们的时刻陪伴,忠诚厮守,拥有她们,我便拥有了后半生的富足安宁,未来的日子,无论风雨,我不孤单。

(发表于2016年8月5日《扬中日报》文苑》)






阅读悦心约未来

朋友,最近你的习惯有没有什么新的变化?

比如你的行动和思维。不管你有没有变化,我真发生了些许变化。以前,说是说要淡泊名利,更多的是放在嘴上,事情经历多了,有种疲惫的感觉。所以,有些事情就自然想开了,看淡了,生活还是随和随意些好。现在思想上真正发生了一些变化,深深感觉,一切功名利禄就是过眼烟云。

就说读与写,两者密不可分,以前总想多写点什么。现在呢,看到大家一个个文采飞扬,轻松随意,构思神妙,明显觉得自己文字文学功底的严重匮乏。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大概就在这几月的时间吧,更多的喜欢上了阅读,一些作品文章。《扬子晚报》的繁星,李军主持的扬子时评,一点也舍不得错过。我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感到阅读的无比快乐。评论性的文章每篇必看,而且看得非常心细,几乎逐字逐句研读。一篇文章一般要重复看两次以上,那个浮世绘,一图一诗,针砭时弊,通俗明了,有时候个别字句还想为李大师改改。

《扬子晚报》上还有两处好文章的阅读。一是“今日谈”以及相当于编后语的“多说一句”,针对社会现象层层剖析,丝丝入扣。读来真是莫大享受。这两处的文章我都认真细读,如然后把文章剪下装入一档案袋。

对网络的阅读文章呢,我在qq空间建立了一个“阅读杂记”,看到好的文句直接复制收藏到空间。我还把里面分了若干个小块,目前划分的内容有“时政言论类”“情感类”“民生类”,以后也许还会增加。我想,等我年老了,不做任何工作了,我一定会更多的看些书,到那时候也尽量可以让自己的笔尖吐点清香的文字。

人生的乐趣有好多,阅读又何尝不是其中最美妙的一种呢?






油诗也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打油诗方面的文章,最近有点忙,有点累。

  打油诗,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清代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打油《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自己的诗为“打油诗”。

  打油诗是典型的俗文学。也许正因为这“俗”,一些“正统”文人才把它视为旁门。但文化名人周作人说:“思想文艺上的旁门往往比正统更有意思,因为更有勇气和生命。”周作人对旁门文艺的高度评价,也适用于对众多名人打油诗的评价。许多精彩的打油诗确实比好多正统的诗歌更有意思。打油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以及通俗性。不但诗本身有趣、幽默、俚俗,暗含讥讽,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而且很多与诗有关的故事也很生动有趣。苏东坡、鲁迅、陈毅等历史文人、将军元帅都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油诗。打油诗正如爱因斯坦给卓别林的信中写道:“你的电影,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懂”。

  其实,打油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瑰宝,经过沟通、交流、共同学习,大家看法已得到根本改变。目前的作者,油诗队伍也不断稳定和壮大,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影响力日益扩大。

  现在的扬子晚报就有个专门的油诗栏目“浮世绘”,油诗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谁也抹杀不了的生命力,我们也应该为她正正名了。让我们共同努力,发扬光大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

(发表于2014年《扬中快报》文化版)






论坛,我们共同的家

  岁月静好,时光无声,弹指间扬中论坛也已两周岁了。对我来说,论坛更像一个家,一个我心中的家。这里有我的喜怒哀乐,更是我一禺心灵的港湾。

  清楚地记得,我上论坛是被逼的。我爱好新闻,我偏爱文字,我酷爱文学,我喜好时政文史,这一切注定我与扬中论坛的今世前缘。1997年作为一名中文系的毕业生,我参加了《扬中报》的招聘考试,结果名落孙山。以后的日子里,我便安心在一家国企工作,从此我便拼杀在市场的风口浪尖。尽管如此,我仍然爱读书爱学习。“光棍时代”的我星期天的下午都泡在扬中图书馆,在那里,我认识了哲学大师艾思奇,史学泰斗白寿彝……在单位除了正常的业务工作外,还兼任着单位的宣传工作。经单位批准,我还参加了镇江日报为期6个月的新闻班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工作之余也经常提笔写点社会新闻、随感生活类的小文,先后在扬中人民广播电台、镇江日报、镇江广播电台、南京日报等媒体发表各类文章100多篇。一个偶然的因素,我在一协作单位看到一份《扬中快报》,觉得上面大都是发生在本市范围内的重要事情,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扬中快报》。晚上回家,我在电脑上搜,我这才知道我们这座岛城有个新闻网,我立即登陆扬中新闻网,让我感到几多无奈的是,看新闻网和电子版扬中快报需要注册论坛会员后才可以浏览,就这样,我无可奈何地成了扬中论坛的一名会员。

  成为会员后,我的重点还是在新闻网上看看新闻。起初我对论坛是漠不关心的,主要的是关注论坛上的民生热线和报料,以及看看文苑的文学作品。随着与论坛的接触,我发现这里的信息量大、更新快,虽说是政府网站,她的包容性、开放性更令我刮目相看,特别有目共睹的是以小米薄荷醇为代表的论坛管理的热心热忱和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也无不打动着我,他们有问必答,网络有问题立即帮助解决。论坛上面的丰富内容和质量品位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就把我空间里的一些日记发到文苑版,正好论坛开展优秀文学作品评选,我的《儿子的废品》一文有幸获奖。这大大激发了我爱论坛的热情和写作热情,以后,《妈妈的电话》《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话说家教》等一系列小文陆续在快报上发表。

  扬中论坛是我的家,扬中论坛更是我的良师益友,他让我的生活丰富精彩,在我喜爱的栏目里,拍客在线把我们直接带入美的世界,民生热线和网友报料一下子拉近了政府和老百姓的距离,江洲杂谈谈天说地,一日一油诗文史言论与时俱进,绿岛文苑更是我的钟爱,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写作高手,文友们大都聪慧敏感,他们的作品于时而作,有感而发,或思考社会人生,或赞美针砭时弊,对于文苑版上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会认真拜读并留下诸多思考。如今,我们一帮志趣相投的文友成立了绿岛文学社,我们经常在一起写作采风,“网友最美乡村行”里有我们的身影,城市园林采风里我们和园林工一起挥洒汗水,美轮美奂的园博园里留下我们串串脚印……

2012年的年会,我和10名网友有幸被新闻中心聘为特约记者,如今我还是江洲杂谈版的一名版主,工作再忙再累,我也会尽量上网,再苦再累我心甘情愿,在这里我的生活得以充实,在这里我的精神灵魂得以提高升华。扬中论坛,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我觅得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文友、朋友,在这里我可以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交流,共同进步提高,我还有个想法,有一天当我真正退休了,我会挎上一部相机,跟着我们的拍客大师们浪迹天涯!

  扬中论坛,您已成为我们许多网友共同的家,我愿与您一起进步成长,与您一起慢慢变老……

(此文获扬中新闻网2013年度优秀征文奖)






“扬中印象”参观记

十月的某天,园博园内,清爽的秋风轻吻着我的面颊,清澈的湖水鲜嫩的花草对我微笑。顺着如织的游人,我一头扎进气势恢宏又充满诗意的河豚造型副展馆内,在二楼“扬中印象” 主题馆内久久徜徉。

  这是一片浓缩了的水韵芳洲,扬中的历史在这里驻足,江洲的腾飞在这里穿越,30万人民的脉搏在这里跳动,小岛的血液在这里流淌。

  走进扬中印象馆,门前一圆形“地屏”在播放着扬中的前世今生,它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一个久远的时空。在我的眼里,它就是一台时光机。在这里,我知道了,扬中的历史可上溯至东晋:东晋之前扬中全境乃“茫茫沧海一片”,东晋时期始有小沙洲露在水面,涨塌无常。从当年时隐时现的沙洲点点,到现在的“碧玉浮江”,其中蕴含的历史沧桑我们可以去体味去领略。门的左边数框古体诗文一下子让整个展馆充满了书卷气,大文豪苏东坡带着酒意抚须吟诗向我走来,你听他对吃河豚的感受:“值那一死!”由此看来,大文豪美食家苏东坡就是河豚文化的鼻祖。

  在这里,我了解到,清代形成现在扬中陆地的雏形,初称太平洲,关于太平洲,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年,江南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走投无路的灾民,外出逃荒。不知不觉中来到了长江南岸的山脚下,只见一位银须皓首的老人,含笑点头示意,然后在那石壁上划了几个字:大干川,老翁在烟雾中消失了。灾民再往前走,眼尖的,趁着月色,看到江中间那黑乎乎的沙滩。于是,这群灾民砍树扎筏,渡过夹江,来到江心沙洲上。从此,他们摆脱了干旱的折磨,凭着勤劳的双手,围滩造田,创建家园。“大干川”是什么意思呢?聪明的头头,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豁然开朗。他在这三个字上分别加上一、二、三笔,便成了“太平州”三个字;因为这片沙滩在江中心,于是给“州”字加上个“水”旁。于是成了“太平洲”。此后,“太平洲”的名字便渐渐传开了。

  沿着历史长廊,在正东面一隅有一件与扬中“三宝”有关的宝贝,这是一件长31.4厘米,直径4.9厘米的巨笛,是由扬中民间巧匠常敦明制作,已被写进世界吉尼斯纪录。竹子,曾是扬中的三宝之一,它是几代扬中人借以生存的珍贵资源,用竹编篾器,也是多少扬中人必学的一门手艺;而使竹子产生质的飞跃——做成笛子,则是改革开放后。从那油光光的笛杆上,一排如眼睛般的笛孔里,我仿佛听到了来自滔滔长江里、万家灯火的江心岛上空,那让人心醉的天籁之音。

  扬中还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由于得天独厚的江心位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块江心跳板理所当然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与著名的茅山革命根据地遥相呼应,“新四军挺进纵队”在这里会师合编,开国元帅陈毅、粟裕、叶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多次在这里战斗生活,百万雄师过大江,扬中人民积极支前,巨幅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就是扬中人民积极投身解放战争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扬中人民大干社会主义,修江堤兴水利,学文化办教育,1958年12月31日,共和国第一代总理周恩来亲自签发了奖状给这个岛县。多么珍贵的史料,我还是第一次知道,第一次看到。这充分说明,小岛人民是实干的,实干精神才是小岛腾飞的精神基石和不竭动力。

  小岛连天下,改革开放前,扬中还非常贫穷落后,由于资源的严重匮乏,所谓的扬中三宝,也只是最初的手工业原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曾几何时,扬中的女儿纷纷离岛外嫁,扬中的壮劳力纷纷外出打工谋生,柳竹芦这“三宝”。也因为过度的开发而日落西山。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改革开放,大大释放了小岛人民的能量,供销员经济让这个小岛充满勃勃生机,“四千四万”的不怕苦不畏难、敢作敢为的拼搏精神,让这个小岛出现了经济腾飞,从砂轮、电视机,到现在的工程电器岛,从过去与世隔绝的江中孤岛,到扬中人民集资建一桥,再到现在的高速五桥,寻觅扬中的发展,这“四千四万的”精神无不留在各个时代各个阶段的历史印记里,如今的扬中人民借智引才,依智生才,“四千四万”精神得到新的提高和升华,博士后工作站、国家高科技实验室,一批批国内外水准的高科新产业,在这里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以科技引先,环保集约的新一轮大调整大发展已踏上征程,小岛的明天将更加魅力无限!

  副馆是扬中的一部历史,她浓缩了扬中宝岛成长的足迹和精华,我被翔实的史料所震撼,我被精美的布置所陶醉。突然,喇叭中传来清场闭馆的声音,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副馆待了好几个小时,就在这几个小时里,我已穿越了扬中数百年的历史,我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从历史回到了现实。看,那“地屏”依然不知疲倦地在播放着,她是时光机,它把厚重的沧桑甩在身后,它又是一台“加速机”,它合着扬中人民前进的步伐和发展的旋律高歌猛进,一路狂奔!

(发表于2013年《扬中快报》)






扬中有座太平禅寺

扬中是座江中城市,这里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天然丰厚。经济开发区更是得天独厚占尽天时地利,东新港、园博园、三跃港、太平禅寺等名胜古迹坐拥其怀。

  据史载,早在北宋年间就有四方流民陆续来此垦荒拓地、繁衍生息,宗教文化也随之传入,下东岳庙应运而生。太平禅寺前身便是下东岳庙,担任多年“后勤总管”的张敦炎老人,是个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给我们讲了许多传说:有一年长江发大水,一块像人形的大木头随大水漂入庙附近的老三跃港,定在一位置数天不走。当年,东岳庙的原处有座名为“地藏庵”的小庙,众人遂将木头供奉于小庙,并悬东岳大帝像供人们烧香叩拜、祈求平安。清康熙年间,当地士绅和社会民众纷纷解囊捐资建成有大小近百间的下东岳庙。清道光年间又重修一次,规模更宏伟。

  “文革”期间,寺庙惨遭厄运。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开发区(老三跃镇)的相关领导,不断接到当地老同志和许多百姓诉求:恢复下东岳庙。相关领导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顺应民意,积极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有关情况。1995年,扬中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重建下东岳庙并更名为太平禅寺。镇江金山寺原方丈慈舟大和尚亲自来到扬中勘察选址,他起初选了三个地方:老白果树、老三跃小学内、现寺址,方丈经过反复查看比较,最后决定建于现在这块太平风水宝地上,取太平洲之意定名为“太平禅寺”,并亲书院额。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曾数次莅临现场指导。住持心和大师率领全寺僧众,发动社会各方力量为寺庙建设捐赠筹资。

  新建的主殿“大雄宝殿”坐北朝南、雄踞寺院中央,匾额“大雄宝殿”四字,由已故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红底金字巍峨庄严,殿宇嵯峨,气势雄伟,重檐歇山顶的黄色琉璃瓦,在明媚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古建筑的庄重和雄伟风格。大雄宝殿建筑面积3360平方米,长46米,宽36米,高34.6米,其规模在江浙沪县级寺庙中堪称首屈一指。

  围绕主殿,配套的建筑相关设施完善,它们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其建筑以殿、堂为主,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和多种多样。我喜欢看寺庙建筑的屋檐,因为屋檐的形式和檐角上蹲着的小兽透露着这座建筑的身份和地位。

  天王殿内供奉的是一尊弥勒菩萨,四大天王分列两侧,他们形态各异,怒目圆睁威严不可侵犯,仿佛天兵天将奉旨降临,随时捉拿世间一切妖孽鬼怪,邪恶者见之一定会感到森森然,心善者见之无不虔诚安然。更有顶礼膜拜者再默默地献上一份许了愿的香火钱。

  殿内的文殊菩萨特别受信众欢迎,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化身,平等心注视着一切众生,许多家长喜欢带着孩子来这里膜拜许愿,希望孩子日后能金榜题名,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来到这里,游人的心灵会得到一种洗涤。

  山门的正前方是放生池,全部是用青石砌成,池深数米,在放生池的上方有青石拱桥很巧妙地把放生池一分为二,香客与游人皆从桥上穿过。立于放生池边,你可亲手放生,也可俯视池内的金鱼游来游去,还有那些憨态可掬的乌龟。

  转眼冬至,雪花漫天飞舞,一日我独自来到寺院,但见禅寺尽披银装。太平禅寺在白雪覆盖下洁白高雅,呈现出别样风情,置身于这片晶莹剔透的世界,就如同进入一幅吉祥至纯的画卷之中。

  如今,太平禅寺风光无限,晨钟暮鼓,置身其中,气氛非常庄严,令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都有盛大的庙会,扬中和周边的善男信女都会前来烧香拜佛祈求家人平安。雄伟壮观文蕴深厚的太平禅寺,每年吸引岛内外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和游客。太平禅寺如今是扬中一个旅游胜地,也是洗涤心灵的道场,给奔波于世俗间疲惫不堪的心灵以温柔的慰藉。

(发表于2017 年《京江晚报》《扬中日报》)






寻访“培根师范” 

这是一座青砖灰瓦、古朴素雅的清代四合院,院子里那棵桂花树灰褐色的枝干,树叶长得葱葱茏茏,在风中摇曳。但这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而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以“扬中师资培训班”的名义输送大批革命骨干的“培根师范”。

  “培根师范”原为长旺扁担沙庆善坛公所,坐落在现油坊镇长旺村东三组,是当年地方上善男信女捐资建造的。1939年夏末,扬中师训班复课,校址由龙王庙迁至附近的庆善坛所。第一期学员共有72人,扬中抗日民主政府第三任县长施光前任班长,新中国成立后扬中首任县委书记陈寒也是这一期的学员,陈寒是当时的地下党支部书记。学员大多是当时扬中各地的小学教员和进步青年,在政治立场上分为国共两派。师训班主要为我党秘密组织控制,所以后来大部分学员都走上了革命道路,也有极少数最终走上革命的对立面。

  这期学员曾与讲师发生过一次冲突,主要是因为讲师年龄比较大,观念陈旧,教学古板,所以学员要求罢免他。本着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大局,时任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的管文蔚特从丹阳驻地赶来调解矛盾,他还亲自为学员们上课。1945年7月,中共扬中县委遵照上级指示,在这里再次举办短期干部培训班,为纪念牺牲的扬中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李培根烈士,遂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培根师范”,但为蒙蔽日伪,便于对外开展各种活动,对外称“简易师范学校”。

  李培根,1938年参加革命,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底,李培根调任镇江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长 (代行县长职权)。这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一次又一次反共摩擦事件。为了打击日伪政权,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李培根夜以继日地工作。1941年1月24日深夜,李培根与秘书、通讯员、警卫员投宿于伏园乡富贵墩子名中医郭风鸣家。因汉奸告密,翌日拂晓,伪区长金文清带领伪自卫团包围了富贵墩子。经过一场搏斗,终因寡不敌众,无法突围。李培根为免落魔掌,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伪军为得到李培根的口供,把他抬到姚家桥。他咬紧牙关,怒目圆瞪,强忍伤痛,不吐一字,终因流血过多于25日壮烈牺牲,年仅31岁。

  走过一段狭窄的过道,我们仿佛走进了沧桑的历史。四合院前后两进共十间正屋,东西各有两间厢屋与正屋相连,窄窄的檐廊怀抱着小小的院庭,黛色的小瓦一列列紧挨着排满屋面;院内杂草丛生,高及人头,已经好久没有人来清理过。透过高高的杂草,我们发现院内有两块石碑分立东西两侧,一块是“镇江市人民政府1999年12月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碑,一块是“江苏省人民政府2011年12月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碑,两碑相互对立,记录着它的历史价值。

  “培根师范旧址”是扬中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烽火岁月里革命先辈留给扬中人民的一笔财富。让我们秉承烈士遗志,使之成为恒久的纪念!

(发表于2016年《扬中日报》《扬中通讯》)


上一篇: 《心有徊惶》

0513-88766951

地址:江苏海安迎宾路8号A座

电话: 15371768851 / 17196328279

网址:www.gylcb.com

邮箱:gyltscb@163.com zhaoxichuanbo@126.com


出版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zzcbzj)

微信二维码(Fishhz)